枞阳在线

枞阳在线网站 |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

设为首页

简体 | 手机站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> 人文 >正文

时间:2024-12-11 12:46:13

  ——乡村振兴中云岭村的发展与思考

  县委史志研究室派驻云岭村工作队员 钱 肃

  (2024年12月)

  云岭村,一个听上去就能感受到一份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的地方。这里,风光旖旎、人杰地灵。

  一、概况

  云岭村面积3.64平方公里,耕地2629.05亩,山场1794亩,属半山半畈地形。村设54个村民小组、20个自然村庄,总户数1043户3610人,其中脱贫户119户312人;监测户17户43人(2024年新增监测户2户)。帮扶单位:市农普集团、县委史志研究室,县农发行派驻驻村人员。

  二、兴产业,谋发展

  发展产业,首先要立足当地资源,找准发力点。

  因此,云岭村应通盘考虑在适合自己的空间上发展产业。不仅考虑市场可行性,还要考虑推进过程中所需发展要素和成本,更要考虑金社镇政府和云岭村村民的支持力度。

  云岭村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,山峦叠加、溪水成河,大部分山头具有坡度小、日照时间长、土壤疏松、排水良好等优势条件,其地形十分适合种植茶树。目前云岭村特色产业仅茶场,产业结构单一,且茶场面积也不过260亩,产量少、规模小。大小山头多见个人零散承包种植的茶树。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各搞各的,一盘散沙。既不利于经营收益又不能产生品牌效应,更难以持续发展。我们当下迫切需要充分利用“云岭”这两个字的含金量,实现资源优化整合,打造“云岭山茶”品牌,使得“小特产”成就“大产业”。

  一是把现有的大小茶场集中起来,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整合,规模化发展。由镇政府主导经营,村统一管理,从而赋能茶场多元化,逐步形成“云岭山茶”特色产业。

  二是充分利用本村以外的资源,此如村与村之间横向联动,并以此为抓手,通过“村村+合作社+多村一品+”等多种新型模式,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。并在品种培优、产品提升、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,助推诸多环节联结的完整产业链,为产业发展提供动能,以此筑牢“云岭山茶”特色产业的前延后伸,下好产业发展“先首棋”。

  “云岭山茶”特色产业链的形成,能有效提升产业深度融合和产业升级,集体增收;也能够实现云岭村民就近就业。有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,农民离开土地到企业就业,就有工资收入,从而激发内生动力,逐步形成联农带农、工农互促、协调发展的局面,云岭振兴方能行稳致远,同时也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范例。

  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“云岭山茶”产业发展,急不得也慢不得。要把握好质和量的关系,防控各项风险挑战,在此过程中应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方向,使“云岭山茶”产业壮大有路、发展有方、落实有效。

  三、筑巢引凤,以镇兴村

  乡村振兴中的瓶颈是现在农村里没有人。当下农民依然是乡村振兴的主体。

  云岭村常住人口不足900人,是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还不到。究其因:大部分都是外出务工,从而导致了乡村的共象“空心化”“老龄化”。

  使原本云岭村出去的人想回来,留下来的人更愿意留,招揽人才、聚集人气,当下已然刻不容缓。

  首先,要稳步推动资源要素向云岭村一线聚集。长期以来,云岭中青年、优秀人才持续外流,结构失衡,“空心村、老龄化”日益严重,村里静悄悄的,何来振兴。如何聚集人气方面,我们不妨远看“淄博现象”、近学“梨桥水镇”。

  其次,要“一核多元”全方位引才用才。着力培养新型农民,比如田秀才、土专家。充分发挥乡贤作用,培养一批有知识、有文化、懂农村的“领头羊”,需要把他们先进理念、系统的思维和科学技术带到云岭,运用到实际。

 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,一方面还有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,一方面是乡村振兴中人才紧缺。我们应借此宣传引导大学生到我们云岭村,鼓励他们脱下孔乙己长衫,深耕于农村,从而掀起一批驻扎云岭的热潮。同时,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政策,出台一些“清仓”式激励条件,以解决其后顾之忧,留住人才、留住人心。

  再次,要在思想上善打“亲情牌”。我们要倾其真情,主动把工作抓实做细。乡愁总是连动家乡一草一木,更是一种动力,让乡愁变得可感可知,留住乡愁,留住“乡土味”,方能让无数乡贤和归乡人士充满豪情壮志,成为推动云岭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
  有了人才支撑,我们对标金社镇。集镇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,是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和集散地。集镇振兴了,“影响和效应”通过各种途径向云岭村周边折射,能迅速带动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;同样,村级产业经济产生的“影响和效应”自然向集镇扩散,从而相互牵引、互动覆盖。通过不断扩容,注入新活力,形成村镇一体,共振发展。

  如前所说,有了产业和就业,就有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,既有工资收入,又能照顾到家庭。这样可以让出去的人想回来,留下来的人更愿意留,为振兴云岭广纳贤才,集聚人气。

  四、立足村情,舞动旅游

  云岭村东西处于330省道,南于白荡湖相望,北于白云崖接壤,区位优势明显。

  对内,我们看资源。云岭村有杨市河沿村而过,直通白荡湖。岸边绿树成荫、山涧溪水涓流。放眼远处,一望无际的稻田麦浪翻滚,白云崖峰若隐若现,美不胜收。我们依托现有让人驻足停留的资源,与毗邻白云崖景区相联动,打造云岭特色一条街。依山体兴建主题多业态综合性游客中心设施,鼓励本村乡贤投资一些特色小吃、垂钓中心、亲子游、民宿客栈等(如本村乡贤陶红胜投资正在七松村组兴修的民宿。该民宿占地近6亩,总投资一千余万元),以丰富游人体验,使游客中心与白云崖、白荡湖南北相望,环环相依。沿街一线,把“云岭山茶”摆出来,让游人带出去,实现互拉互动,形成一条旅游产业链。让每个来云岭村的人既感知特色景点,又能体会到云岭人的浓浓乡情。

  对外,我们看宣传。竭力与周边景点如金渡村始建于唐代的灵山寺,和平村清代的神登寺、傅家庙,枞阳的汉武文化公园、浮山景区和郊区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,串点成线、扩线成面。着力培育云岭“山茶园、采摘园”,借此印制“云岭风情”画册、制作宣传片等,以此拓展宣传领域,致力打造云岭村既是金社镇的“落脚点”又是“后花园”。

  此外,及待深入挖掘云岭村历史文化,弘扬良好乡风家风等项工作。民国时期,出生农民家庭的陶二甩拉起一支队伍(后被收编),一生杀富济贫为穷人,时口号为:万贯家财我有份、条条担种开门困(睡)。当时财产均分,夜不闭户风气在村里蔚然成风,杨市的青石板街也是其出资铺成,极大方便了当地百姓出行;云岭中学(始建于60年代,前生为云岭林校),远近闻名,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;现今的东升组陶爱华,同时照顾年迈老人和精神二级残的妻子,与邻里和睦相处又乐于助人,村民们提及都赞不绝口等等。

  我们取本土素材、用乡村话语,讲好云岭故事,以此厚植地方土壤,寻求提升云岭文化地位,使云岭文旅步入“快车道”。

  旅游资源需依靠自然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作支撑。现下有很多地方都在搞乡村旅游,既非大山名川,又无民族风情,少有历史文化,根本实现不了旅游的可持续化发展。云岭村旅游开发上也不宜过大,毕竟乡村旅游体量较小。因此,当挖掘本土文化,既要“土”也要“精”,发展“差异化”小众旅游,避免“千村一面”的同质化现象,从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,为云岭文旅抢得“头彩”。

  五、深耕农村,主动作为

  驻村工作队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乡村振兴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  一要持续以党建为引领,深化走访调研。走访调研要把形式主义赶出田间地头,杜绝“走过场”现象。要有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,走出去都有解决办法的责任意识,及时解决云岭村群众“急难盼”问题,努力做好符合云岭村老百姓意愿的相融互促工作。

  二要持续沉下身子补短板,在“学、赶、比、超”上下足功夫。加强对本村工作、风土人情等学习掌握,在深学细悟基础上,把握吃透村情,把问题找准、对策谋实。积极为村两委建言献策,帮助云岭村厘清发展思路。

  三要持续争取资金、项目,立足村情、主动作为,扮靓面子、夯实里子,为建设“和美云岭”贡献力量。

稿件来源: 枞阳在线
编辑: 蒋骁飞

网站介绍 | 联系我们 | 律师声明 | 广告服务 | 举报纠错

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

皖ICP备07502865号-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