枞阳在线消息 一辆三轮车,扫帚、垃圾铲、护林防火宣传旗帜,巡查员袖标……这是王士云每天上班时的一套行头,平时他总是一边骑车巡逻,还不忘清扫路边洒落的生活垃圾。
王士云是枞阳县雨坛镇云龙村村民,目前是村里的保洁员和护林防火巡查员。
“每天早晨一个班,下午一个班,很快就能清理完自己负责的区域,一点也感觉不到累,就当锻炼身体了。”今年57岁的王士云,看起来精神头很好。
王士云曾是村里的贫困户,2014年他突发脑梗留下后遗症,依靠辅助器具才能行走,失去劳动力。祸不单行,第二年妻子遭遇车祸去世,更让王士云一蹶不振,对生活失去了信心。当时儿子还在读高中,女儿在读初中。原本一个好端端的家庭,就这样陷入了困境,日子过得愈发困难。
“我自己不能挣钱了,还有两个孩子要读书,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……”回想当时,王士云的眼角泛起了泪花。
了解到他们家的不幸情况,云龙村“两委”和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将王士云纳入帮扶对象,帮他申请了农村低保,同时还享受了村里的困难慰问金等帮扶政策,其子女考上大学也发放了一次性补助。
在精准扶贫政策下,2018年王士云顺利脱贫。他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,又打起了精神,加强康复训练,希望尽快恢复健康,再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出美好的生活。
2020年,王士云身体逐渐好转,可以不依靠手杖行走了,儿子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,家里的生活已经明显改善。一天,扶贫干部再次来到王士云家,王士云对干部说:“现在我儿子工作能挣钱了,我主动申请取消低保,把优惠政策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!以前生活困难,在政府的帮助下才渡过难关,现在日子好起来了,不能再给大家增加负担了,我要自己努力。”王士云的一席话让在场人员深受感动。
精准扶贫让王士云“捂紧”了钱袋子,要过上好日子,还得鼓起钱袋子。看着王士云身体状况渐好,云龙村党总支书记许龙介绍王士云到镇里一家服装厂干杂工,一年收入也有3万多元。“王士云虽然腿脚不方便,但是工作非常认真。他身上那股逆境不馁、顺境不惰的精神,给我们村村民传递了正能量。”许龙说。
收入越来越高,日子越过越好,但王士云心里还有件事放不下。在镇里上班,照顾岳父就不方便了。
“我是上门女婿,妻子走了,照顾岳父就是我的责任。”王士云的岳父患有肢体二级残疾,日常起居都需要人照顾,所以为了方便照顾岳父,王士云辞去服装厂工作又回到了村里。回村后村“两委”便安排他担任了保洁员和护林防火巡查员,每年有1万元的公益性劳动收入。又正值云龙村发展金银花产业,村“两委”介绍王士云在金银花基地务工,一天也能赚个一百余元。
“一会儿就能吃饭了,看你早上没胃口,中午我们就喝点南瓜粥,吃点好消化的。”王士云每天利用午休时间赶紧回家做饭。他将早上切好、洗好的南瓜和泡好的大米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煮至粥熟。
随后,他又端了盆热水,拿毛巾给岳父擦了擦脸和手。吃完饭,王士云又扶着岳父在家门口逛逛,“你要多出来走走,呼吸呼吸新鲜空气。”
王士云就是这样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悉心照顾着老人的生活,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传统美德。他的故事也在云龙村传为佳话。
如今,走进王士云家中,崭新气象扑面而来。王士云的奋斗之路,不仅是云龙村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,更是广大脱贫户靠政策与奋斗走向幸福的真实缩影。
据了解,云龙村共有86户脱贫户,为了避免出现返贫现象,目前该村依托“大户带小户”、特色产业基地等扶贫项目,将脱贫户安置到村和镇里的公益岗位和特色产业基地务工。为了让贫困劳动力在“家门口”就业增收,还引导和支持有劳动力的困难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农场等项目,该村扶贫新样态已经形成,带领村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致富的故事。(周素雅)
稿件来源: 枞阳在线
|
编辑: 周素雅
|